化学教学 教学研究I 高三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与策略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 郑天明 摘 要有效提问是高三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有效提问的设计,以有效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活动中,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内化化学基础知识,提高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益。文 章着重对有效提问设计的原则和有效提问设计的策略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有效提问;设计原则;设计策略 高三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梳理与高考相 相关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 关的化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科 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 学方法,将基础知识进行内化和提升。但高三化学教师 积极地思维。该做法不仅关注知识本身,更重视学习者 有一些共同的困惑:复习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知识 的主体性,让学生以愉悦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 整合效果差、学生对知识的提升应用明显不足等。那么, 习效益。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高三化学复习,提高化学 1.以化学事实为依据,在灵活理解知识的关键处 课堂的教学效益呢?笔者认为构建有效提问是寻求突破 设问 的重要途径之一。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指出: 案例1: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四单元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沉淀溶解平衡”中,教材提供了这样的实验事实:重晶 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就要从 石(主要成分BaSO )是制备钡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但是 问题开始,故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值得研究。 BaSO 不溶于酸。工业上在用重晶石制备钡化合物时, 一、有效提问设计的原则 是在BaSO 固体中加入饱和Na2CO 溶液,并不断搅拌,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 达到平衡后,静置,移去上层清液;再加入饱和Na2CO 注意与积极应答,且这种注意与积极应答可使学生更主 溶液,重复处理多次,使绝大部分BaSO 转化为BaCO ; 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设计的原则有以 最后加入盐酸,沉淀大部分溶解,Ba2+即转入到溶液中。 下几个方面。 【已知:常温下,K (BaSO4)=1.07x10 ,K (BaCO3)= 1.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封闭 2.58x10-9] 式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只需要学生 根据实验事实,用饱和Na2CO 溶液处理难溶的 回忆已学的知识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属于封闭式 BaSO4,可使BaSO4转化为较难溶的BaCO 。反应的离子 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分析、归 方程式为:BaSO4+CO32一 BaCO +S042- 纳、推理等高层次思维活动才可正确回答,这样的问题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c(SO 一)/c 就属于开放性问题。另外,开放性的问题是一种丰富的 (CO 资源,它可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而有趣,所以有效提问 K= (BaSO4)/K,p(BaCO3):1/24 就是要求教师尽量使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也就是说,当c(C032一)>24 c(S042一)时,就可实现由 2.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有记忆 BaSO 向BaCO,转化。在实验过程中,向BaSO 固体中 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而应用型的问题就是具有 加入饱和Na2CO 溶液后,c(CO 一)远大于24c(SO42-),由 层次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把已学的内容应用在不同层 于Baz++CO?一=BaCO j,,使溶液中的c(CO3z一)减少, 次的问题上,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c(S042_)增大,所以要实现BaSO 转化为BaCO ,就必须 力,并使其应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它 保持c(CO32一)>24 c(S042_)。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 可使学生的思维不是只滞留在零星单一的知识点的记 地把上层清液换成饱和Na2CO,溶液,这样重复多次,才 忆水平上,可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所以有效提 能使大部分BaSO 转化为BaCO 。 问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结论:由更难溶的沉淀可转化成难溶的沉淀。 二、有效提问设计的策略 通过对沉淀转化在生产中的应用分析,为了使学生 怎样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笔 对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原理能全面透彻地理解,设计一个 者认为在学生需要析疑又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地方,创设 递进式提问:更难溶的沉淀都可转化成难溶的沉淀吗? il, ̄t,t破教啃研究 。 ■教学研究 化学教学I 并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适度拓展。 【演示实验】1.向盛有2mL 0.1 mol・L~AgNO 溶液 的试管中滴入0.1 tool・L NaC1溶液至不再生成白色沉 淀,再向其中加入O.1 mol・L KI溶液,沉淀由白色变为 黄色。2.向盛有2mL 0.1 mo1.L~AgNO 溶液的试管中 滴入0.1 mol・L一1 KI溶液至不再生成黄色沉淀,再向其 中加入饱和NaCl溶液时,沉淀仍为黄色。 【已知:常温下,K (AgC1)=1.77x10 。,K.p(AgI)= 8.51x10—17】 应。同时还能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建立从微观的角度 分析宏观现象的化学基本观点。 3.超越常规认识,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处设问 案例3:复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中,SO,具有酸性氧化 物的性质是一个重点,其与Ba(OH) 反应能生成BaSO 沉淀。但是BaSO 沉淀的生成条件却是个难点,让较多 学生难以透彻理解,似乎只要出现SO 和Baz+就能生 成BaSO 沉淀,忽略c(SO32-)的大小这个量的条件。为了 让学生正确分析这类问题,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 的客观依据。笔者设计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根据溶度积常数,探究沉淀转 化的可能性。 实验1反应方程式AgCl+I一=AgI+Cl— 问题1:SO,气体通入BaCl,溶液是否产生沉淀,为 什么? 问题2:往BaC1,溶液再加入哪些试剂一定会有沉 淀生成? K=c(C1-)/c(I_)= r叩(AgC1)/K (AgI)=2.08 ̄10 该反应平衡常数是一个很大的值,说明该反应向右 进行的程度非常大,故该反应是不可逆的,AgCl可转化 为AgI,而AgI不能转化为AgC1。 【探究结果】更难溶的沉淀不一定都可转化成难溶 的沉淀。当溶度积相差较小时,可实现转化;当溶度积相 差较大时,则不能实现转化。 因此以化学事实为依据,在灵活理解知识的关键处 设问,并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提出与探究,让学生在整个 课堂中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 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这样的课 堂教学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温故而知新,在深层次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处 设问 【问题探究】问题l主要是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溶液 中生成沉淀的条件,抓住沉淀溶解平衡建立的本质。从 溶液中是否产生足够大离子浓度分析,与SO 气体能跟 Ba(OH) 反应能生成BaSO 沉淀做比较,SO 气体通入 BaC1 溶液不能产生足够大c(SO32 ),故没有沉淀生成, 为问题2的解决梳理好必备的基础知识。而问题2则具 有一定的开放性,它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根据离 子反应的知识或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分析。若在BaC1: 溶液中先通入氨气,把溶液调成中性或碱性,然后通入 S0 气体,就可以增大溶液中SO 一的浓度,从而生成 BaSO 沉淀;若加入氧化剂把SO32一氧化成so?一,则可生 成BaSO 沉淀。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无疑会有助于培养 案例2:学生都很熟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 沉淀、气体和难电离的物质生成,其反应的本质是能使 某种反应物离子的浓度减少。在进一步探究复分解反应 的本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透彻理解基础知识的同 时,应把已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把已知和未 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成能力,超越常规认识, 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处设问,从而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 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 【问题】在含有Na+、OH 、CO32一、A102-的溶液中(阴 离子浓度均为0.01 mol・L )逐滴加入盐酸,分析存在哪 些反应?有反应的先后顺序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在该反应体系中存在H+与OH一、CO32一、 A102-的三个离子反应,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但这 三个反应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反应的先后顺序?这个问 题,较判断存在三个简单的离子反应要复杂得多。如何 解决该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 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角度去思考,根据离子结合 H+的能力,结合能力越强的即与H+反应后的产物越难 电离,与H+反应时需要c(H+)越小,则该离子就优先反 应,其生成该产物时可使溶液中c(H+)减少到最小,则 该离子反应进行得最彻底。故与H+反应的先后顺序为: OH一、A102-、CO32-。 只能是表面的和形式的。所以设计有效提问,通过有效 提问来引领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 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是解决高三化学复习中种种困惑 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 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张贤金) 通过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学生就能透彻理解,所 有的复分解反应,分析其发生的条件归结起来只有一 个,就是使反应物的某种离子浓度减少到最小程度的反 @ 褥谴蕞础教嗜珂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