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

2022-01-04 来源:V品旅游网
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②解把:解得,懂得。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3.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6.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 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10.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古诗鉴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①________,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②________ 的感伤。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被誉为“千古奇偶”,请赏析其好在哪? 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 1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情感的变化。请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4.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 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7.古诗阅读。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从“闻笛赋”、“烂柯人”中任选一个,说说其中包含的典故。25字以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描述和概括。40字以内。 20.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第一首中的春风 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2.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⑴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3.C

解析: (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⑴C;

⑵ (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4. (1)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1)一问,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二问,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并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读懂诗句大意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即可。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

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此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先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点名酬赠之意,表达了诗人坚韧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可按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和寓意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描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注意语句所包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教学解读,注意诗人的人生经历、诗句中的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 5. (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6. (1)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点明“月夜”的背景。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从而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具有无限深情。

故答案为:⑴ 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⑵ 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诗人的情感,按照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7. (1)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2)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个“难”指难受。写出想与心爱之人见面是困难的事,与心爱之人分别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就好比夏天风的若有若无和花落一样,是无可奈何的。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使用双关语和比喻、象征的手法。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作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据此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⑴ 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⑵ 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按照要求,选取赏析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8.A

解析: (1)A

(2)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分析】(1)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故选A。

(2)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作者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之情。另一是“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作者借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判断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理解,考生要借助文章的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结合诗人的处境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9. (1)高洁,香远益清

(2)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婉约优美,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分析】(1)本诗颈联“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的意思是: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它的叶片,青葱碧绿,在风中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由此可知,这两句诗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清香)”的特点。

(2)诗歌的前四句写的是: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表现着戏文。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美好姿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洁,香远益清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婉约优美,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一般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运如修辞手法、用典、词语运用等进行赏析,同时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10. (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

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11. (1)词牌名;年华流逝(或:年华易逝)

(2)示例一:对偶,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作者伤春怀旧之情。示例二:借景抒情,借“花落”“燕归”的自然现象,抒发伤春怀旧之情。示例三:对比,一去一来,“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强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这是一首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年华流逝的怅惘。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故答案为:(1)①词牌名;②年华流逝(或:年华易逝);

(2)示例一:对偶,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作者伤春怀旧之情。示例二:借景抒情,借“花落”“燕归”的自然现象,抒发伤春怀旧之情。示例三:对比,一去一来,“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强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题目的把握及感情的理解,注意把握题目和词牌名的区别。诗歌感情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明确写作方法,分析突出的感情。

12. (1)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2)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13. 乡村秋夜苍苍霜草、切切虫声、行人绝迹的凄凉景象,让诗人倍感孤独寂寞;而出门远望,田野的荞麦花在月光朗照下如同一片晶莹白雪的美景,却又让诗人不胜惊喜。 14. (1)平定叛乱(“收蓟北”,或“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可);一家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忽”

(2)示例一:“涕泪满衣裳”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情态,生动地展示了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诗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示例二:“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写出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顷刻消失,亲人们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随手胡乱地卷起诗书,大家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 15.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16.C

解析: (1)C

(2)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17. 王绩的《野望》处处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第一,从“薄暮”、“秋树”、“落晖”

凄清落寞的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第二,颈联中借牧人驱犊、带禽返回的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第三,尾联中借伯夷叔齐的典故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杜甫的《野望》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看见“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忧国忧民之情。 18. (1)阻断、淹没

(2)“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桃花沾满春雨的可爱情形。 (3)表达了作者感受到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喜悦的心情。

19. (1)(闻笛赋)向秀过旧友嵇康故居,闻笛音而悲,作《思旧赋》。 (烂柯人)王质砍柴时观两童子弈棋,一局终了,斧柄已烂。

(2)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面,万木逢春。新事物战胜(替代、取 代)旧事物。 20.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这句诗意思: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作者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