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项羽本纪

2023-12-02 来源:V品旅游网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1. 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思想目标]: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 1、项羽自评: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 2、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分析: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 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郑板桥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项羽本纪》。 二、文学常识简介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_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 、 七十列传,它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四、研读文本。

(一)研读“少怀壮志”部分 1、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1)词类活用:

毋妄言,族矣。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

梁以此奇籍。奇:意动用法,认为„„奇。动词的意动用法中的动词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2)重点实虚词:

又不肯竟学。竟:尽,完毕。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才气:才能,勇气。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畏惧。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将:统率,率领。 力能扛鼎(举起)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亡:灭亡。

1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亡:逃亡。 (3)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宾语前置,“剑,敌一人,不足学,学敌万人”)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与籍于吴中避仇) (4)居外侍:在外面等着。

门下:指郡府的属吏、侍从、护卫等人。

谕以所为起大事: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谕,告诉,使知道。所为,代词“所”和介词“为”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做某事的缘由或目的。起大事,举大事,指起义。

2、第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1-3段,叙述项羽的家世 、才力和抱负。第二层是第4段,叙述项梁、项籍响应陈涉起义,杀掉会稽郡守而举事的经过。

3、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4、三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

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性格与一生功业的成败的联系: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 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板书] 少时学情:不学书剑 豪迈不群 叛逆粗疏 观始皇游:胸怀大志、胸无城府 杀会稽郡守 拓展: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本纪》) 项羽:直率粗犷,胸无城府;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本纪》) 刘邦:胸有城府,老奸巨滑。

第二课时

(二)研读“叱咤风云”部分 1、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徒:只是,仅仅。 汉王笑谢曰:“宁斗智„„” 谢:推辞,拒绝。 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间:暗中

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数:数说,责备 闻之皆争下项王 下:归顺

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 故:原先,旧时 项王然其言 然:认为…正确,意动用法。

楼烦: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此文中指汉军中的楼烦战士。 项王大怒,乃处被甲持戟挑战 被:通“披”,穿上。

彭越:汉代昌邑人,前207年一度率千余人追随刘邦,后又拥兵数万驻守在巨野而无所归属,至前205年夏配合刘邦击楚,得魏地十余城,被封为魏王豹的相国。前202年与刘邦合兵击溃项羽,被封为梁王。前196年因谋反被吕后所杀。

2

2、“叱咤风云”写了哪几件事?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①项王吓退汉军中“善骑射者楼烦”,并“伏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皋。 ②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③楚将曹咎违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军大败楚军。项王引兵而还。 [板书]:吓退楼烦,射伤汉王 英勇非凡 霸气十足

击陈留、外黄,赦外黄当坑者 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残暴 (三)研读“垓下悲歌”部分 1、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1)通假字:

辟易数里 辟:通“避”。 (2)重点实虚词: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地方:地域方圆。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无以:没有用来„„办法。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购:重金收买。德:好处。 (3)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军壁: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筑营垒。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东、西: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东,向西。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判断句 饮于帐中 状语后置,于帐中饮。

第三课时

一、文言知识点回顾 二、理清思路

思考:“垓下悲歌”部分一共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用和小标题一样的四字短语把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1、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垓下悲歌)(第1段) 2、勇突重围(2、3段) 3、东城快战(4-6段) 4、乌江自刎(7、8段) 三、鉴赏“霸王别姬”部分 思考:《垓下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四、鉴赏“东城快战”部分

思考1:“东城快战”作为项羽人生最后一场战役,战况如何? 兵力:二十八骑(项羽)——数千骑

战果:斩汉一将、一都尉、杀数百人——杀两骑

思考2:作者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描写?刻画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大呼驰下,瞋目而叱) 对比衬托(“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刻画了项羽勇力过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

思考3:能够打一场漂亮“快战”的项羽为什么最终落得个战败逃亡的下场?是否如他所言“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快战”展示的是匹夫之勇,但作为一名要成就霸业的统帅,所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神勇。 思考4: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阅读积累,你认为项羽的失败还有哪些自身的原因? 不善用人 不得民心 妇人之仁 迷信天意

3

拓展: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其它人是怎么看的?(司马迁,刘邦,韩信)

刘邦曰:“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曰:“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中本纪是给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内掌握最高统治权者写的。而项羽从起兵反秦胜利到他被汉军所败而自杀乌江(前209~前202),终生未完成帝业,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传记列入“本纪”,这并不是司马迁“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而正是表现了司马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的客观态度。因为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项羽实际支配着当时的政局,代表着当时的政权。

正如司马迁在“论赞”中所说的“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把项羽看得同帝王一样。但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由此可见,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真实而又客观,且带有强烈的感情,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处。

2、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心的向背。

3、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五、鉴赏“乌江自刎”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杜牧、李清照的观点是什么?

——杜牧认为大丈夫在失败时应能够忍受一时的耻辱,以期卷土重来,否定项羽的选择。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思考:在忍辱而生和悲壮而死之间,项羽选择了后者。对于项羽的选择,司马迁会怎么看?结合你对司马迁的了解推测一下。 六、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七、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